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知识

烘干机厂:药用植物种植技术——山药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日期:2020-06-03 访问次数:1423
山药[Dioscorea opposita Thunb.(D.batatas Decne)],为薯茨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。以块茎入药。块茎中含皂贰、甘露聚糖、植酸、尿囊素、胆碱、多巴胺、山药素I、精氨酸及淀粉等。

味甘,性平。有健脾止泻、补肺益肾功能。用于脾虚久泻,慢性肠炎,肺虚咳喘,慢性肾炎,糖尿病,遗精,白带等症。主产河南、山西、河北、陕西、山东等省,以河南的怀山药为地道。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有栽培。1年收获,用苓余子栽种的2年收获。

山药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,除高寒山区外,各地均可种植,一般在地温13℃以上才能发芽出苗。山药是深根植物,有的根可达1米深。适宜在土层深厚,排水良好,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种植,又喜肥,需钾较多,不宜连作。生产上主要采用无性繁殖即芦头和株芽繁殖。

龙头(也叫芦头),零余子(也叫珠芽)。龙头是山药收获时根茎的上端部分,每株山药每年只生成一个芦头,加上各种损耗,如病虫害或挖伤等。所以,芦头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少。尤其是芦头在栽培中逐年变细长,组织衰老,容易退化,产量下降,到第四、第五年就不能再作繁殖材料,需要用零余子(珠芽)繁殖的新芦头来更换。其繁殖方法如下:
零余子繁殖方法
零余子就是山药地上茎蔓结的圆粒状珠芽。收山药时将茎蔓拔起,摇落零余子,再将散落在地上的零余了收集在一起,选粒大饱满、没有病伤、健康的零余子留作种用,装在木桶或竹屡内贮藏,至第二年春取出再挑选播种。
播种期,南方在3月,北方在4月,播种时按行距20~25厘米,开5~7厘米深的沟,于沟内先淋浇人畜粪水,稍干后下种,按株距3~5厘米播下零余子1粒,播后可先盖火灰土后再盖土,稍加镇压。

播后15~20天出苗,加强管理,注意施肥2~3次,到10月下旬枯苗时挖出根部(称栽子),北方贮藏到第二年春再取出栽种(贮藏方法见下龙头贮藏),在南方栽子不必挖出,留在地内,到第二年栽种时挖出作种。
零余子培育出的栽子在生产中,第一、二年产量较高,以后逐年下降,至第四、五年必须全部更换,故零余子培育出的栽子在生产上只能使用4~5年。也就是说,用龙头作栽子在生产上只能用4~5年,再用零余子培育龙头作栽子。
龙头繁殖方法
在收山药时,选颈短、粗壮、芽头充实饱满、无病虫害的山药,切下芦头长约15~20厘米,晾晒4~6天,待断面收缩愈合后,放在室内墙角通风处(南方)或放入地宫内(北方)进行层积沙藏;
地面铺湿沙厚15厘米,上平铺一层龙头厚15厘米,再铺湿沙10~12厘米,如此层积2~3层,上再盖稻草越冬,保持在5℃在右。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,防止腐烂,第二年春取出供大田种植。南方即在春季随挖随栽。

栽种时间,南方在3月,北方在4月。栽时按行距30~35厘米,开深6~7厘米的沟,然后将龙头(栽子)平卧于沟内,芽口顺向一方,每个芽口相距约20厘米,每沟最后一个芽口应倒放,使与前一个平行但头尾相反。栽后于沟内施入人畜粪水,每667米2约1500千克,稍干后用火灰土或肥土盖种,后再覆土至畦面平。
马兜铃
马兜铃(Aristolochia debilis s.et Z.),为马兜铃科多年生缠绕葡萄状草本植物。以果实和根入药。含马兜铃酸A、B、C,青木香酸、7-羚基马兜铃酸、7-甲氧基马兜铃酸。

味苦,性微寒。果实有清肺降气、化痰止咳作用;根有行气止痛、解毒消肿、降血压等作用。用于肺热喘咳、痰中带血、肠热痔血、痔疮肿痛等症。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及山东、河南。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湖北、江西及河南等省。播后2年收获。喜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的砂质壤土,用种子繁殖。

种子形态
萌果近圆形或矩圆形,果实初期绿色,成熟时转黄绿色,沿室间开裂为6瓣;种子扁平,三角形,长约10毫米,宽8.5毫米,边缘具白色膜质的宽翅,浅灰色,中央为胚乳、较坚实、表面灰黑色。千粒重6.4克左右。

留种和种子培育
马兜铃一般花期6~8月,果期8~10月,当果实由绿转黄绿色时采收成熟果实,集中晒干,打下种子,除去果壳、杂质等。将种子层积于湿砂中贮藏待播。
种子播种方法
一般采用直播,播种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。播种时,在整好的地上进行条播,按行距35~45厘米开深4~5厘米的沟,将种子均匀播于沟内,播后盖细土1~1.5厘米厚,地干的应及时浇水,并盖草,以保持土壤湿润。约20~30天出苗,每667米2播种量1~1.5千克。
在线联系
0395-5585165
738572521